南昌育山高級中學語文趣味知識競賽
南昌育山高級中學語文趣味知識競賽
為配合學校舉行各學科知識競賽活動,豐富學生業(yè)余生活,激發(fā)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,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。高三年級語文備課組從高考實際出發(fā),在激勵學生擴大課外知識視野的同時,鎖定課本,鼓勵學生積極識記課內(nèi)外文學常識,在年級內(nèi)舉行了語文趣味知識競賽活動。下面是競賽時的監(jiān)考狀態(tài),老師監(jiān)考認真負責,學生思考入神。
活動前期語文老師提前在班上進行宣傳,調(diào)動學生們的積極性,掀起記憶文學常識的高潮。不定時的對同學們進行檢測和考察,增強參賽信心。
競賽內(nèi)容主要為高中階段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識,涉及課內(nèi)必備課外延伸以及趣味成語猜猜樂三個部分。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,內(nèi)涵十分豐富,并且有許多內(nèi)容伴隨著歷史的發(fā)展,其本身也在不斷地發(fā)展演變。其中我們重點查了姓名稱謂的使用、官職和科舉、天文地理和歷法、宗法禮俗、罪責和刑法、古代藝術、古籍注釋和體例等等。
此次活動收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,得到了各位領導和老師的認可。
語文文化常識學習小技巧:
古代文化知識點多面廣,零碎難記,且記后易忘。因此在識記上,不能僅僅依靠死記硬背,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,巧記善記。例如,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進行串聯(lián)整合記憶。當然了,記憶的方式有很多種,同學們可以自悟自得,多總結(jié)一些巧法妙得。提高識記效率。
1、分類串記法
例如:科舉類:明清時期科舉共分三級,分別是“鄉(xiāng)試、會試、殿試”。鄉(xiāng)試中榜者為“舉人”,會試中榜者為“貢士”,殿試中榜者為“進士”。舉人中的第一名為“解元”,貢士中的第一名為“會元”,進士中的第一名為“狀元”。一個考生,若能連獲三個上述第一名,那他就是“連中三元”。
2、基數(shù)記憶法
例如:殿試一甲等(狀元、榜眼、探花);漢代二京都(洛陽、長安);政務三省制(中書省、門下省、尚書省);星宿四象分(東方蒼龍、西方白虎、南方朱雀、北方玄武);
3、“一線串珠”法
例如:如果用一條線將古代文化知識貫串起來,它看起來就會非常系統(tǒng)。這條線可以是時間、空間、風格、內(nèi)容等。人物的稱謂:直稱姓名→稱字→稱號→稱謚號→稱齋名→稱籍貫→稱郡望→稱官名→稱爵名→稱官地→謙稱→敬稱→特殊稱謂。如李白的稱謂:李白,稱字“太白”,稱號“青蓮居士”,稱籍貫“青蓮”,稱排行“李十二”,稱官名“李翰林”,稱爵名“李侯”,特殊稱謂“謫仙人”“詩仙”“酒仙”。
4、聯(lián)想記憶法
例如:識記古代文化知識要進行相關的聯(lián)想,或相似聯(lián)想,或相反聯(lián)想。如記憶官職變動:
授官職:任、拜、除、征→晉升官職:遷、擢、拔調(diào)動官職:調(diào)、轉(zhuǎn)、徙→免官或降職:罷、貶、左遷。這樣舉一而反三,觸一而發(fā)十,便能較系統(tǒng)地記住許多知識。
5、分清易混法
古代文化知識中有一些易混知識點一定要分清,如“謚號”“廟號”“年號”等的區(qū)別。
供稿:李甜
供圖:李甜
編輯:吳麗冰
一審:沈擎
二審:周小英
三審:李南山